新会坚持制造业当家,连续两年上榜“中国工业百强区”
2023-12-15 作者:新会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:76次

近日,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揭晓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、创新百强县、工业百强区名单。新会上榜“中国工业百强区”,排名第97位,这是新会连续第二年进入工业经济百强区榜单。
优异成绩的取得,是我区坚持制造业当家和工业立区战略不动摇,集中全区优势资源,砥砺奋进、勇于争先的结果,也是我区全速冲刺千亿GDP强区的有力体现。
今年以来,我区全面落实市委“1+6+3”工作部署,围绕工业立区、制造强区,坚定高质量发展,坚持制造业当家,以“一园三中心”为发展方向,以打基础、优环境、攻项目、育产业为主要抓手深入落实“工业振兴”工程,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谋突破、见实效。
在培育壮大战略性产业方面,我区聚焦市八大战略性产业,锚定产业发展方向,持续优化产业链布局,重点发展轨道交通、智能装备、船舶与海工装备、新能源电池、现代建筑材料、健康食品、石化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、造纸及纸制品、金属制品产业链,打造建设千亿GDP强区的“主引擎”。今年1—10月,全区11条产业链累计产值1059.30亿元。
在优化园区发展格局方面,我区高标准推动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(新会片区)建设。坚持规划先行,制定《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(新会片区)规划建设三年行动方案》,持续优化产业布局,加快完善集聚区基础设施,加快土地整备,推动智慧园区建设,促进产城融合发展。今年1—10月,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(新会片区)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15.13亿元,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.88亿元;启动16项重点基础配套工程建设,完成基础配套投资37.61亿元。
在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方面,我区抓好重点“链主”企业、骨干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的梯队培育,出台实施相关培育政策,抓住产业发展机遇,打造“链主”企业引领、单项冠军攻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铸基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,推动我区重点产业不断开创新的经济增长极。目前,全区拥有各级“专精特新”称号企业共133家,其中,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、广东芳源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新增为2023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。无限极(中国)有限公司成功入围工信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优秀场景,维达纸业(中国)有限公司申报成为2022年广东省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生活用纸产业链“链主”企业。
今年以来,我区抢抓发展机遇,推动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,切实把新能源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打造成为“制造业当家”的支柱产业。
目前,我区已规划、形成的相关的产业园、集聚区有三个:凤山湖片区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和硅能源产业园(司前部分区域);银湖湾片区的珠西新材料集聚区和粤澳(江门)产业合作示范区;江睦片区的新型储能产业园和新能源汽车“双碳”产业园。其中新能源储能产业链基地项目总用地面积204亩,拟建设标准厂房、定制厂房、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约34万平方米,以工业地产方式计划引入储能企业12家,主要生产家庭储能系统、便携式储能系统、逆变器、锂电池包组件、电源管理系统等,并配套电池检验检测、电芯联合采购、储能供应链服务。
同时,我区围绕新能源动力电池和储能产业大力开展招商。以中创新航、芳源环保等为“链主”企业,着重引进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储能龙头企业,以“关键材料+新能源电池+废旧电池回收”为链串,对接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、电解液、铜箔、正负极材料等全产业链精准招商,逐步形成新能源电池生产、储能材料、储能系统集成及装备、电池综合利用和回收等制造端及场景应用环节等产业集聚。目前,全区拥有新能源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链企业17家,上游正极材料前驱体产能达11万吨、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8万吨,已形成规模;中游电池及储能年产能具备35GW,远期达70GW;电池综合利用,电池回收电池能力达36万吨,已形成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的集聚。今年1—9月,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4.06亿元,同比增长17%。
此外,我区坚持“科技引领”,立足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,强化制造业科技支撑。以区产业发展方向为重点,制定出台“科创十条”,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,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,高标准升级新会创新走廊,加快突破工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;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积极落实省、市增资扩产及技术改造等扶持政策,出台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奖励措施,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,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。1—10月,全区工业投资完成249.83亿元,增长17%;技改投资完成107.74亿元,增长52.6%;新备案技术改造投资项目86个,备案计划投资21.96亿元。